广州米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给文物 "捉虫"去霉,我们有一手-重庆三峡博物馆

发布:2025-03-29 11:35 点击:0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却常常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的威胁,其中虫害和霉变便是两大主要 “病魔”。书画、漆器、皮革、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因自身材质的特性,极易受到保存环境中光线、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而重庆地区云雾缭绕、湿润多雨的特殊气候环境,更是为昆虫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文物的生物劣化问题在这里尤为突出,给文物保护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与挑战。

传统的熏蒸剂如环氧乙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作用,但其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显著不良影响,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者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便开始了对文物防虫防霉方法的不懈探索,历经多年积累,收获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并于 2019 年获批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成功打造出一套从精准诊断到有效防治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全国 60 多家文博机构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服务对象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知名文博单位。

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和设备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文物虫霉病害问题,三峡博物馆组建了一支全国唯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成员既具备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又深谙生物领域相关知识,涵盖生物相关专业博士 3 人、硕士 4 人。其中,农药学人才的加入,更是将农田害虫的研究经验成功引入到博物馆文物虫害防治中。在这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对大量虫蛀、霉变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我国首个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虫种库应运而生。在这个特殊的库房里,保存的不是文物,不是古籍,而是233种真菌、8种害虫及9000余张病害图集,为文物生物病害的快速识别和消杀效果评价提供了丰富而精准的研究素材和靶标。同时,团队还开发了我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基层文物保管人员借助该系统可实现对害虫和霉菌的快速在线识别,极大地提升了病害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在虫霉病害的检测技术研发方面,三峡博物馆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馆藏文物发现霉变和虫蛀时往往已十分严重的问题,研究团队致力于研发能够在病害初期就进行感知和识别的技术。通过与重庆理工大学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合作,利用光纤传感器的先进特性,结合文物材质的特殊性,成功实现了对霉菌种类的精准识别。此外,应用于文物表面丝状真菌定量检测的 ATP 检测技术,仅需 15 秒即可完成对文物表面霉菌数量的检测,实现了对文物霉变的快速定量分析。在确定病虫害和霉菌的种类、数量后,研究团队精心调配出不同的防霉剂进行针对性消杀。植物源熏蒸剂配方的创新研发,巧妙地利用植物精油天然的抗虫抗霉特性,在有效杀灭害虫和霉菌的同时,确保文物的安全无损。该技术成果不仅适用于湿热多雨、霉变虫害高发的南方地区,也适用于寒冷干燥的西北地区,极大地拓宽了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

为了满足不同文物保存环境的消杀需求,研究团队还设计了熏蒸装备 “方方” “圆圆”。“方方” 外接电源,主要适用于展厅、文物库房等小环境;“圆圆” 内置高容量电池,专为展柜等微环境量身打造。这些装备内置空气流动装置,有效提升了熏蒸效率,解决了文物保存环境中生物病害消杀处理难的问题。

三峡博物馆的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工作,不仅涵盖了文物保护基础研究,还深入拓展至馆藏文物生物劣化机制研究、数据库建设、熏蒸剂研发以及熏蒸技术与装备研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到应用的完整研究体系,实现了点面结合、防治并举的全方位防治模式。在解决文物虫霉病害防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研究团队不断寻求防治技术的原创性突破,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三峡博物馆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主持制定了 1 项行业标准,参与修订了 5 项行业标准,全力构建我国馆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其系列成果为全国众多文博机构提供了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还成功参与了两项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都老官山汉墓、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等重大项目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