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米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与日本书画文物修复用纸性能差异比较与特性研究

发布:2025-03-07 11:35 点击:0

       中国书画装裱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且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始终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并在保存和传承民族书画艺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晋代以前装背不佳”,表明早期装裱工艺尚未成熟。此后,装裱艺术历经唐宋发展,在明代达到巅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米芾的《画史》《书史》以及周家胄的《装潢志》等经典著作,不仅总结了当时的装裱经验,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推动装裱艺术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书画创作的繁荣、统治阶层的重视以及装裱材料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材料的改良,为装裱技术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宋元时期,人们对装裱用纸的品质已有较高要求,北宋米芾主张使用优质纸张托裱画心和覆背,这一理念对后世书画保存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泾县宣纸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装裱技术的完善。现代研究显示,宋代装裱多用单一原料的皮纸,明代则以三桠皮纸为主,清代以来宣纸(以檀皮和稻草为原料)逐渐成为主流,而竹纸在某些场合仍被使用。目前,宣纸仍是我国书画文物修复的主要材料。
      日本的书画装裱技艺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当时,日本遣唐使将中国的“宣和裱”“绍兴裱”等技法带回日本,并结合本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装裱风格。由于日本山地广布、气候潮湿,适合楮树生长,因此日本装裱多使用坚韧的楮皮纸,同时也会采用桑皮纸、雁皮纸等长纤维纸张。其中,岐阜县美浓地区的美浓纸以及奈良县吉野地区的美栖纸和宇陀纸,因其优异性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装裱用纸。

       对修复用纸性能的研究,结合中日两国装裱修复的特点,能够为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两国装裱技艺的交流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日本修复用纸的基本性能、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旨在为书画文物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更全面的参考,推动传统技艺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1 试验部分

1.1 样品与仪器

1.1.1 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信息如表1所示。

表 1 试验样品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s

表1 试验样品信息

1.1.2 试验仪器

       纸张纤维检测分析仪、WZL-300抗张强度测试仪、N-135型MIT耐折度仪、SLY-1000撕裂度仪、VHX-5000型视频显微镜、Quanta6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

1.2 试验方法

1.2.1 纤维分析

       从被测样品中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纤维分散,采用碘-氯化锌(Herzberg)染色液对纸样纤维进行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1.2.2 耐折度

       测定方法参照GB/T457—2008《纸和纸板耐折度的测定》,测定时拉力为1.96 N。

1.2.3 抗张强度

       测定方法参照GB/T12914—2008《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用抗张能量吸收表示。

1.2.4 撕裂度

       测定方法参照GB/T455—2003《纸和纸板撕裂度的测定》。

1.2.5 pH值

       用蒸馏水润湿纸样表面,采用平头电极测试。

1.2.6 化学成分

       测定方法参考WW/T 0077—2017《馆藏文物包装材料无酸纸质材料》。

2 结果和讨论

2.1 书画层次结构与修复纸

       中国挂轴装裱的一般顺序为“托裱→镶活→覆背”,一般会根据文物情况选择一层相应厚度的宣纸(命纸)托于画心背面,镶活后再用两层宣纸进行覆背。日本挂轴装裱的大体顺序为“肌里打→增里打→中里打→总里打”,一般“肌里打”使用美浓纸,“增里打”使用美栖纸,“总里打”使用宇陀纸

       宣纸和日本修复纸在原料、纸药、抄造和干燥方式上各具特点(表2)。中国宣纸产于安徽泾县,以青檀皮和稻草为原料、杨桃藤为纸药,双人抬帘抄造,金属板加热干燥。其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净皮等;尺寸根据需要有四尺、五尺等各种规格;根据厚度不同分绵连、单宣、重单。日本修复纸情况如下:美浓纸产于日本美浓,完全由楮皮纤维抄制而成,以黄蜀葵为纸药,抄成后的纸张一般尺寸为60.6 cm×90.9 cm;美栖纸产于日本奈良,是以楮皮为原料,黄蜀葵汁作纸药,较美浓纸薄且小,尺寸为24.0 cm×51.5 cm,在抄造中添加了胡粉(碳酸钙);宇陀纸与美栖纸一样产于奈良,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木灰(碳酸钾)或石灰(碳酸钙);美栖纸和宇陀纸都是在木板上自然晾干。除了这三种楮纸,日本书画装裱修复中还会使用三桠纸、雁皮纸等。张美芳总结了近10种日本常用于修复纸张的种类及原料、产地和特点等。其中三桠纸的透明度好,平滑柔软,纸质细腻光滑,强度较楮纸稍差但有光泽,目前主要用于档案、古文书的修复工作。

2.2 修复纸物理性能

       从表3可以看出:三种宣纸的紧度相差不大,两种红星宣纸抗张强度、耐折度和撕裂度等机械性能略高于汪六吉宣纸;日本美栖纸紧度最大,之后依次为宇陀纸和美浓纸,这应该和造纸过程中添加助剂相关,三种日本纸机械强度均大于宣纸,耐折次数均大于700。通过比较抗张强度纵横比可以看出,宣纸在1.19~1.30之间,日本纸在1.55~3.18之间,说明日本纸具有较好的强度,但纵横向明显,进行书画文物修复时要特别注意纸的方向性。

2.3 纤维成分

       从图1纤维特征可以看出:三种宣纸纤维经碘-氯化锌染色后,颜色呈带红的紫色,纤维细软,部分纤维上可见横节纹,细胞腔明显,能看见一些锯齿状稻草表皮细胞和杂细胞,宣纸成分为青檀皮和稻草;而三种日本纸的纤维染色后呈棕红色,纤维长度和宽度远远大于宣纸,可见明显横节纹,且能观察到纤维外壁上附有透明膜——这也是日本纸抗张强度、耐折度和撕裂度等机械性能优于宣纸的主要原因。

表 2 六种修复纸工艺特点

Table 2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x types of restoration paper

表2 六种修复纸工艺特点表 3 纸样基本性能

Table 3 Basic performances of the restoration paper samples

表3 纸样基本性能

图1 试验样品纤维图图 1 试验样品纤维图

Fig. 1 Fiber images of the samples

2.4 微观结构

       在视频显微镜200倍透光下对纸进行观察,从图2可以看出宣纸和日本纸结构存在一些差异。三种宣纸结构相似,纸张纤维较细,纤维间交织紧密。美浓纸纤维稀疏,纤维间膜状结构明显;美栖纸纤维间有大量白色颗粒,结合其加工方式,应该造纸过程中添加的胡粉;宇陀纸纤维间可见膜状结构,白色颗粒颗粒少于美栖纸。宣纸和日本纸膜状结构差异除了与纤维交织紧密程度有关外,是否与纸药和干燥方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选取红星棉料单宣和宇陀纸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测试,两种纸的主要元素成分均为C、O和Ca(图3和图4)。

2.5 化学成分

       参考WW/T 0077—2017《馆藏文物包装材料无酸纸质材料》对六种修复纸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4)显示中国和日本的修复纸均为碱性,卡伯值均低于5,铜离子含量小于10 mg/kg,铁离子含量宣纸普遍高于日本纸,但都低于150 mg/kg。碱含量差异较大:宣纸碱含量在3.84~6.31 mol/kg之间,与制浆造纸原料处理过程采用石灰沤制有关;美浓纸碱含量为2.52 mol/kg,宇陀纸和美栖纸碱含量分别高达17.76 mol/kg和20.12 mol/kg,因为美浓纸和画心直接接触,不加任何填料,而其他两种纸会添加蛤粉等填料。六种纸均符合与文物直接接触使用的要求

图2 试验样品透光微观结构

图 2 试验样品透光微观结构

Fig. 2 Microstructures of the samples (pervious to light)

图3 红星棉料单宣SEM图(左)和能谱图(右)

图 3 红星棉料单宣SEM图(左)和能谱图(右)

Fig. 3 SEM image (left) and EDS result (right) of the Hongxing Xuan paper

图4 宇陀纸SEM图(左)和能谱图(右)

图 4 宇陀纸SEM图(左)和能谱图(右)

Fig. 4 SEM image (left) and EDS result (right) of the Uto paper

表4 六种修复纸化学成分

表 4 六种修复纸化学成分

Table 4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ix types of restoration paper


       中国与日本在书画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尽管两国在修复技艺和材料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共同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科学选择和合理使用修复用纸。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书画文物修复中常用的纸张在物理性能、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可以发现两国修复材料各有特色。中国修复纸以宣纸为主,强调传统工艺的延续性;日本则在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多种长纤维纸张,如楮皮纸、桑皮纸和雁皮纸等,展现出材料选择的多样性。这种差异为我国修复纸和保护材料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大尺幅绢本画因材质特殊性和历史保存需求,对修复纸的强度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日本修复纸因其纤维韧性高、吸水性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然而,日本纸与我国传统宣纸结合应用于书画装裱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两国修复纸性能的互补性,通过实验验证其在强度、柔韧性及长期稳定性上的表现,为书画文物修复材料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跨文化的材料比较研究,不仅能推动中日装裱技艺的交流,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来自 汪苡恝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