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民国破损档案修复的秘密-档案的新生
长久以来,抢救馆藏破损档案是北京市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让档案重获新生,自然也少不了这群可敬的档案修复工作者。经历了时光的沉淀,这些破旧的纸质档案和懂他们的医生在这里相遇了。
他们是如何让损毁档案重新焕发生机的呢?主要是采用负压除尘技术,去除案卷表面上的污尘。修表过程十分繁复,补洞、加固、脱酸等工艺考验的是修复工作者的精湛技艺和那份寂寞坚守。修裱技术的每个流程和环节都是修复工作者经年累月练就的看家本领,稍有忽视就会功亏一篑。修复室中的纸墙暗藏玄机,厚约12厘米,是由20层高丽纸糊制而成,将已经托裱加固的档案绷平,行家人叫上墙。这满墙档案的背后,正是工作人员一笔一刷的默默付出。经过近一天的自然干燥,工作人员将其下墙。经过裁切处理的档案,已经基本重获了它原本的面貌。
我馆保存的民国档案因年代久远,纸张酸度严重超标,发黄变脆,纤维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北京市档案馆主要采取的是氧化镁悬浮液法去酸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延长寿命。在传统技法抢救破损档案的同时,我们大力发展机械化修裱技术。利用档案除尘、纸将补洞、高清修复云平台(破旧档案、艺术品扫描仪,善本古籍扫描仪)、脱酸等现代化修复设备。努力使这些老病号重现新生,更是档案工作者默默坚守的心声。他们为后人保护着关于历史的记忆,档案保护工作者正是以每年3万叶的修复任务,完成了馆藏62万破损档案的抢救,使馆藏档案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档案保护永远在路上。
来源:档案的新生(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