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米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 > 常见问题 >

为什么手机拍照比相机还好

发布:2020-02-25 13:21 点击:0
      之前我介绍了相机和镜头的基本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个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到底手机拍照能否达到或者超过相机的水平?
      从理论上讲,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从前两周的分析我们知道,再高端的手机无论从感光器件,还是镜头,都没法和哪怕是低端的相机相比。根据信息论的原理,如果一个照相机在一开始就没有记录下来景物的细节信息,后面是很难弥补的,手机在这方面无疑输在了起跑点上。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用最新iPhone拍摄的照片,一般比用微单拍得不差。当然,在我看来,华为高端手机的相机功能更是在苹果手机之上。我说的这个结论,是大家根据上传到著名的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上的照片做对比得出的,应该讲虽然是主观的感觉,但还是准确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感光面积只有0.15-0.3平方厘米的手机,配上一个很小、很便宜的镜头,能够和感官面积5平方厘米(差了20、30倍),配上一个光学结构复杂得多的大镜头微单相机相比呢?这里面的原因大致有五条,每一条其实都值得我们深思一下。
      首先,大部分微单相机的使用者对自己的相机不太会用,以至于它们的效果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中国的一位企业家讲,他从来不招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因为那些高材生来了也发挥不出作用。
      其实,这恐怕不是那些毕业生不够突出,而是公司没有本事把人用好,公司用人的水平如果停留在使用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如同照相水平停留在用手机拍照上。当然,这位企业家还是非常实事求是的,既然用不好,就不浪费资源。
      但是很多人,不花心思提高水平,做不好事情怪设备不好,买了一堆昂贵的设备,依然做不好事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其次,这项对比是手机的用户发起的,因此他们挑出来对比的照片虽然都是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但都是用手机能够拍好的条件下拍的照片,比如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没有太高速运动的目标等等。也就是说,这个对比是在手机的主场。
      我们经常讲,和别人竞争,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竞争,不要反过来。不少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想着去跨界,岂不知到了别人的地盘成功的概率更低。很多公司在自己的领域业绩平平(没有做到前三名),看到房地产、金融,或者其他什么行业挣钱,自己也要挤进去,这也是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竞争。
      国内有不少超大型集团公司,下面的上市公司都能有好几家,生意的规模都很大,但是没有一个生意在行业里进入前三名的。这样的公司,有些营业额是腾讯的十倍,但是它旗下所有的上市公司加起来的市值还不如腾讯高。
      再其次,大部分微单相机都存在一些先天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说再好的镜头,成像时,边缘都会微微变形,特别是那些广角镜头。如果大家站在一排照相就有这个体会,站在中间的人脸型身材符合真实情况,两边的人会变得很胖,而且脸可能是歪的。
      今天的照相机本身是不修正这些缺陷的,因为它要给用户真实的画面。一些高级的镜头会在设计时采用一到两片非球面镜片(ASPH)进行校正。而那些非球面镜片非常难加工,以至于一般的相机镜头是不采用的。
      镜头的第二个缺陷来自于光线的自然性质,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日光其实是七色光组成的,紫光的波长短,会聚焦到焦点的前方,红光波长长,会聚焦到焦点的后方,因此在彩色摄影时,如果拍摄人物,人物的边缘能看到彩虹色,你可以把一张图片放大就能看到这个现象。
      如果拍摄其他景物,也可能出现色偏。这些问题是光线本身,或者镜片本身的问题。一般的相机都没有办法解决,当然,专业摄影人士可以用Photoshop修图,校正这种偏差。
      智能手机的优势在于,它自动地把这些光学上的偏差校正了,也就是说它有一个简单的、自动运行的Photoshop在帮你修一些图。
      我使用华为的P20 Pro拍照,特意让它同时保留了原图和压缩文件,然后经过比对发现,它的压缩的图像已经把上述问题自动处理干净了,当然原图保留了光学成像的原始信息。比如用广角拍摄建筑时由于透视的原因,高处是斜的,它自动会纠正过来,这样你看上去就舒服得多。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我们平时对自己的包装。人天生总有一些缺陷,我们每天化妆也好,对自己的简历进行包装也好,是在不篡改自有信息的基础上把优点突出出来。任何照相机照相天生都有缺陷,但是智能手机做了化妆的事情,而照相机没有做,因此从第一眼的感觉来讲,智能手机似乎拍得更好。
      当然,如果把图片放大,会发现智能手机拍摄的图片缺乏细节,这就如同包装起来的人不耐看一样。但毕竟获得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最后,智能手机其实利用了一种网络效应打败了功能更强大的个体。好一点的智能手机,都有很强的目标识别功能,比如能够识别人脸、蓝天、树木、草地、江河湖泊等常见的景物。然后,它们会对这些景物做单独的处理,比如把人的脸照得年轻一点,皱纹抹掉,把蓝天拍得特别蓝,水拍得特别绿,就连黄色的枯草,也修正成了金黄色。
      这件事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单地来讲就是大数据,见多了人脸就认识人脸了,见多了蓝天、绿草也就识别出来了,因此这个功能其实是一种网络效应。至于如何修图,其实也是利用网络效应,通过收集大家对人脸,对蓝天、绿草修图的经验,学习出智能的修图方法。
      我专门对比了使用手机和相机拍摄同一景物得到的照片,会发现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色彩非常夸张,但是绝没有色偏,这说明它不仅能识别景物,而且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下图是我女儿用华为手机拍的照片,你能感觉到这一点。
      从这件事情我进一步体会到今天做事情时,需要利用网络效应取得个人达不到的目标。我在《硅谷来信》中讲到赫胥黎等进步学者在确立进化论历史地位中所做的贡献。当时只靠达尔文一个人,哪怕再有本事,也难以让社会普遍接受进化论的思想,但是赫胥黎等人帮助达尔文形成了一种网络,他们知道该争取什么样的人的帮助,该从哪些角度捍卫进化论。这让达尔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底iPhone X上市时,京东做到了几个小时就把手机送到顾客手里,这其实和智能手机修图一样是利用了一种网络效应。京东相当于识别出目标人群(对应于人脸、蓝天和绿草),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比如在距离潜在用户最近的地方事先囤放一些手机,订单一来不用走现有流程调度,直接就给用户发货了。
      智能手机 vs 照相机,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对比看成是两种做事方法的对比。一种做事方法是我们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做法,我把它称为“当学霸”的方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想做好一件事情,苦练本事,水平很高,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这种人常常很让人佩服,我们称他们为学霸、高考状元等等,他们好比一个单反相机。
      另一种做事方法我称之为“当学生干部”的做法,我在之前的信中讲的桑伯格就是这种人。他们也会做事情,但是一个人做,一定没有学霸做得好,于是他们就调动各种资源加入进来一起做,最后能做成一个大事,因此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智能手机。
      我们中国人过去常常对学生干部不齿,觉得他们没有真才实学。直到今天,很多人对大学的学生干部依然抱有负面看法。但是,从结果看,“当学霸”固然不错,但是似乎真做事情比不过学生干部。
      我观察了一下清华企业家协会在世界各地一共400多名会员的情况,发现原来的学生干部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是学霸那块料,不如干脆多动点脑筋,把自己包装好,尽可能利用资源做到一些学霸做不到的事情,当然,还要在自己的主场和别人比赛。
      很多时候,道理彼此是相通的。我们所欠缺的,通常是深度思考的能力,以至于没有把那些现象背后普适的规律找出来。而当我们勤于思考之后,就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识也就提高了。
      这就是我从对比两种摄影器材中悟出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来源:作者:吴军 《谷歌方法论》( 2019年)